六七十年代,我们国家的人口是七亿多,现如今翻了一番是14亿。
那时的老烟台市76年是20万,84年是27万。而2023年芝罘区常住人口是88万。
那时候的老烟台是啥样呢?
先看看这两张南大街照片吧。
这张是七十年代南大街上最高的服装公司七节楼。那时烟台就是1路、2路、3路公交车,除了偶尔驶过的公交车之外,这辆大象牌面包车也很稀罕。那时路上的自行车是主力。
寥寥无几的行人,安静索然的大街没有什么车水马龙。
警察端坐在岗楼里显得非常消闲,就是在上下班骑车的人多时会用大喇叭吆喝几声,逢上停电,提着一根指挥棒站在路中间高台上吹着哨子,指挥着自行车队伍,偶尔看见一两个骑车载人的立即″嘟嘟嘟"吹哨指着你,后面的人笑嘻嘻的跳了下来,扮个鬼脸走了。
说来也不是太过分,″两条马路几盏灯,一个警察站当中"。烟台六七十年代像样的马路就是南大街和北马路,那时的青年路从南大街到北马路的河叫通伸河、大海阳到火车站的大海阳河、以及西南河北端都没加盖,现在加了盖底下都是暗河而己。
再看看那时的毓璜顶医院叫烟台专区毓璜顶医院,是烟台专区(包括威海,还没分家)最大的医院,看病的人寥寥无几,基本上不用排队,
再看看如今的毓璜顶医院,一个科的候诊区多少人啊!
最热闹的南山公园也是游人稀稀拉拉,大门口没几辆自行车,
养正小学也没有几个班,
更没有接孩子的家长们。
而海岸街(现在的滨海广场)也是冷冷清清,没几个游人。
所城里的街道静悄悄地,偶尔见到一个老太太提着篮子,拄着拐棍慢吞吞的走着。
原来的老消防队对个的工商银行门前,就是南大街与海港路口,三三两两的骑车人慢腾腾的拉着呱,黄色的洒水车也跟在后面,反正后面也没车慢慢走呗,似乎也是在那压马路。
而向西不远的到了工人文化宫了,门口一个卖冰棍的老太太正在给人拿冰棍,一个男人骑着他的爱车风风火火驶过。
那时候的老烟台市的人囗才是如今芝罘区的四分之一,而且还基本都住在平房里,可想而知,什么叫地广人稀。
中午午休时分,大街小巷没了人影,家家户户闭门休息。偶尔听到一声汽笛,那是码头上的轮船要启航了,或者是火车进站了。整个世界仿佛凝固了,安静的出奇。
到了晚上,晚饭后家家户户提着马扎出来到院里乘凉了,偶尔传来一阵阵笑声和孩子的嘻闹声,湛蓝谌蓝的夜空滿天繁星在个个眨着眼睛,天像是海水洗过似的,一阵微风吹过,带来一股咸咸的海潮味,老人嗑叭着烟袋锅,不厌其烦的给孩子们讲着牛郎织女的故事,让孩子们渐入了梦中…
这就是那时的烟台,因为我在这里度过了幸福的童年…